协会动态
Association dynamics
2019年6月4日,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主办的2019年中国农药产业发展论坛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召开。本次论坛与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第十届三次理事会同期举办,汇集了农药政府主管部门、园区、业内专家、企业代表及权威人士,聚焦当下中国农药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深度交流探讨行业主流发展方向,并形成共识——产业转移已成为农药行业发展趋势。
会议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致辞,简述改革开放后农药企业的高速发展,借贸易战中农产品的重要地位,表达对农药行业产业转移的重视以及对农药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任玉祥致辞,另有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区党工委书记孔德贵,于会上做阿拉善高新区园区推介。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教高杨光亮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受劳动力成本趋高,环境保护压力增加,土地、能源等要素紧缺,建设成本、生产营运成本不断攀升,以及希望靠近市场中心或增加市场份额,重塑产业空间格局等要素驱动,国内农药企业向经济发展压力较小,成为劳动力成本洼地,环境容量总体宽裕以及土地、能源等要素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并强调农药行业产业转移首先要认清产业面临的形势,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选址不当或进入招商门槛低、环保要求低等不规范的园区,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部药检所有关信息显示,2019年,国内拥有200家以上农药企业的省市2个;100~200家企业省市有3个;50~100家企业省市有10个,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其中,浙江省、河北省农药企业的产业转移最为显著。从2009至2017年新核准农药企业数来看,总数为155家,江苏占到了26.4%。以2009年为基数,安徽、江苏的企业数量有显著增加,江苏主要是苏中、苏北新增导致。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梅祖保在会上谈到,农药产业转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政府尽全力发展规划定位,还要搭建信息沟通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做好产业转移工作,一是完善产业转移政策体系。各地要以《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宣贯工作为契机,强化本地产业转移的规划引导,有条件的省(区、市)可进一步制定本地细化目录,推动《目录》真正落地生根;二是继续开展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共同推动产业转移工作取得新成果。三是组建国家产业园信息发展平台。四是组织创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及产业园区联盟。五是完善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并请有条件的协会积极加入国家平台,发挥专家智囊作用。六是加强与协会的沟通协调。行业协会要在产业布局、产业链分工协作方面作更多的贡献。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会上首先介绍石化行业的重点思路和当前的运行情况,从而点出中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全球下行压力,国际原油价格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外依存度的挑战,并指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把握好创新是“1个关键”、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这“2条底线”和国际一流和集群化发展此“2大目标”,从而使我国经济更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顺利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会上并有诸多业内大佬分享对农药行业中产业转移的体会和思考:
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安礼如,通过介绍安道麦的重组背景和重组方式,列举其他跨国公司的整合经验,总结全球农化行业并购重组及跨国公司发展战略,并表示“中国市场是安道麦的另一颗心脏,与以色列同频跳动”。
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席真,提出加快化学与生物技术融合是农药创新必由之路,以核酸农药新模式为抓手,表示应重视科技创新对农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制剂工程中心主任戴权,指出中国农药制剂产业绿色发展的方向,即在技术上突破,在工艺上创新,走绿色化之路,行数字化管理,注重人才培养,承担社会责任。
杜邦可持续解决方案事业部教育与培训总监罗秀军,会上介绍杜邦安全管理与安全文化发展历程,表示安全管理其实就是风险管理,强调应采用事前的、量化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严明,在会上分享新安集团 “走出去”的转型升级发展经验。新安已在2019年,专门成立非洲大区和美洲大区,加强终端市场业务规划和拓展。通过对新安全球化进程的介绍,讲述了对深耕海外市场的思考,并指出全球化运营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江苏省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主任吴劲松,于会上分享如东洋口化学工业园的管理经验:从产业梳理、源头清理、环境治理和园区管理四方面提升园区的综合实力。并表达对中国农药工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之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与会人士达成以下共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转移承接地区的综合制造成本的考量、对产业配套能力的要求以及对转移承接地区营商环境的考察。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转移也要步入全面优化产业链布局的新阶段。同时,产业转移不是厂房、生产线等的“空间转移”,要让转移成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契机,实现转入地与转出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返回